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曾經見證歷史 如今收藏歷史 從赤峰路到南京西路325號怎麼去地鐵

2023-12-01

湯湃 劉竟競

熙熙攘攘的南京西路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一座近現代建築的博物館,沿路排列的風格各異的建築記錄了上海這座「摩登」城市其百年間的風雲變幻和時尚更迭。坐落於南京西路325號的曾經的跑馬總會大樓,是上海近代公共建築中風格突出並且保存完好的著名歷史保護建築之一。作為公共建築,其公共服務功能從最初的賽馬到如今成為歷史博物館,同樣經歷了滄桑變化。這樣的變化過程不僅僅見證上海的城市發展歷程,同時也在不同的時期與其使用人群產生了深度的聯接,融入了市民的生活,成為了上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0世紀初的跑馬活動與跑馬總會大樓

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一直是中國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最頻繁的地方。隨著西方人來到上海定居並帶來他們的生活方式,跑馬活動也來到了上海。在其最初被引入上海時,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的尋常百姓參與賽馬活動,只有上海道台、知縣等官員在受到特邀時才能前往賽馬場觀賞。直至1909年,中國人才可以買票進場參與賭馬活動,幾年之後,許是看中了這方面巨大的營收潛力,跑馬廳開始發售名為「香檳票」的賭馬彩票。資料顯示,1889年前後,跑馬總會每年收入僅2.2萬元;1920年後,每年達400餘萬元;1939年前後,每年竟達800萬元。博彩產業驚人的利潤,讓跑馬總會賺得盆滿缽滿。為了給高級會員更奢華的娛樂體驗,跑馬總會不斷地提升跑馬廳娛樂環境以及跑馬場地的建設。

由於賽馬活動的特殊性,賽馬的場地有較高要求,通常必須要有草地或沙土的環形跑道、觀眾看台以及馬房和其他配套娛樂設施。上海最早的跑馬場由跑馬總會於1850年(即清道光三十年)建設;后因跑馬活動帶動地價上漲,外國商人低價買地、高價賣地,賺取高額地產差價的動因,三次搬遷重建;最終落腳在如今人民公園一帶。通過地產業和博彩業賺取了巨額利潤的上海跑馬總會,於1932年決定在賽馬場的西北角,建造氣派的總會大樓以供高級會員享樂。當時的英國建築事務所馬海洋行(前身為馬礦司洋行)承接了跑馬總會大樓的設計項目,並由本土施工團隊余洪記營造廠承建。一年後完工的跑馬總會大樓佔地面積89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高四層,從此這棟氣派的紅磚建築開始作為地標矗立在上海南京西路上。

跑馬場因其場地開闊平整,在歷史上不僅被用作賽馬,也經常被作為兵營使用。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強佔了跑馬總會大樓用於駐兵以及繼續運營博彩業以賺軍資。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以後,跑馬廳停止了賽馬賭博,由美軍接手成為美軍軍營和剩餘物資倉庫。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市軍管會正式接管了跑馬廳,人民政府對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將原跑馬廳南部闢為人民廣場,北部改建為人民公園,中間闢築了人民大道。1952年跑馬總會大樓成為上海博物館;1959年博物館遷出,改為上海圖書館;1997年上海圖書館遷往新館,大樓改做上海美術館;時至今日,原跑馬總會大樓已成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其東南面是上海當代標誌性建築――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館、上海博物館;地鐵1、2號線人民廣場站在其東面。紙醉金迷的跑馬場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名詞,而綠樹成蔭的人民廣場則成為了上海的新地標。

馬海洋行與新古典主義建築

依據鄭時齡先生對於上海近代建築的分期,跑馬總會大樓的建造正處於上海近代建築興建盛期。彼時的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工業中心、商業中心、對外貿易中心、交通運輸中心、航運中心以及通訊中心,正處於上海城市發展歷史中的「摩登時代」。受到經濟活動發展、地價攀升以及建築技術快速發展的綜合影響,近代建築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繁盛時期。彼時的上海,彙集了大批優秀國內外建築師,建築風格也複雜多樣,既有本土特色也有西洋風格。這一時期的上海近代建築風格出現了四種傾向,其中較為流行的仍是西方新古典主義風格,以及逐漸發展的中國傳統古典復興風格、「國際式」風格以及裝飾藝術派風格。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不同的風格在上海現存的近代建築中都有保存完好的案例。

承接跑馬總會大樓設計的馬海洋行以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為特長,其在近代上海留下的優秀作品不僅有跑馬總會大樓,還有包括外灘1號的麥邊大樓和中南銀行等公共建築;以及愛資拉宅、楊氏公寓(今永業大樓)和新康花園等住宅建築。其中跑馬總會大樓展現出了完美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面比例嚴謹;立面外牆採用紅磚和水刷石飾面和石材相間,呈現一種典型的新古典主義特徵;二、三層西立面貫以塔什乾式廊柱;頂層採用紅瓦屋頂;整個建築顏色紅白相間,優雅沉穩中彰顯低調的華麗與精緻。由於面對南京西路的面比較狹窄,建築師設計了一座高49米的鋼筋混凝土鐘塔,鐘塔最上部是四面三角形坡型屋頂,形成一條南北向的軸線;鐘樓東面是看台。

要更好地了解開始於18世紀下半葉的新古典主義及其影響下的建築風格,可以從了解新古典主義運動開始。新古典主義運動的要義在於試圖建立理性的古典法則,創造理性的原型和理想的建築;建築主張回歸「變化中的統一」「比例」「和諧」等古典美學的原則。整體來說,新古典主義強調理性的古典建築原型,追求結構和審美在哲學上的真實,是一種理性與考古學相互結合的古典法則。相較於古典主義建築的簡潔和整體感,新古典主義更注重構圖的完美,並糅入大量的歷史風格,其中有兩種價值傾向值得重視。其一是歷史主義的傾向,即在建築中融入歷史風格;另一是折衷主義的傾向,即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建築風格拼貼在一起。新古典主義在歐洲本土的風行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其後逐漸為現代運動所取代;然而在20世紀初的上海,由於西方建築師或在西方接受教育的中國建築師仍以學院派的古典建築語言為基礎,結合社會的需求和風尚,這一時期上海的近代建築仍以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為主導。

歷經近90年的歷史,這一建築內部基本保留了跑馬總會大樓20世紀初歐洲古典裝飾風格,整體採用米白色的大理石鋪地和牆面搭配黑色的鑄鐵裝飾,形成典雅與厚重的和諧統一。與幾乎同時期建造的和平飯店類似,在跑馬總會大樓的建築中,也部分採用了法國拉克利水晶玻璃裝飾的門作為空間分隔。值得強調的是拉克利玻璃的特殊性在於,由於燒制的過程中融入了銻、砷和鈷,成品通常呈現不規則的半透明狀,在光照下可以呈現特殊變幻的光影效果。彩色的拉克利玻璃用於通往每一層大廳的大門,讓建築內部空間呈現五彩變幻的夢幻效果。此外,呼應賽馬主題,建築內部裝飾的大量細節都採用了「馬」這一元素,例如在樓梯的鑄鐵欄杆上,優雅彎曲的鐵藝欄杆在中間匯聚,成一個貝殼般旋轉的馬頭;多個馬頭順序排列,共同組成樓梯的圍欄;鑄鐵工藝的馬頭圍欄為建築內部空間增加了濃厚的藝術感。

作為如今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這座歷史建築共5層的內部空間均開放以供公眾參觀。一樓大廳為特展廳,用於臨時展覽活動;二樓至四樓的館藏講述了上海歷史的發展軌跡,全面展示了上海古代史與近代史文物,尤其是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上海的革命活動都有詳盡的文物記載,深入且動人地講述了上海的紅色歷史。觀覽於博物館之中,建築的古老歷史風貌以及館藏展品無不在講述一個又一個生動故事,老建築與老故事交相輝映,讓人時而身處鴉片戰爭的吳淞炮台,手撫鎮遠將軍銅炮;時而站在蘇州河,見證外白渡橋落成;時而為中國共產黨成立而心神激蕩……

融入市民生活

無論是跑馬總會大樓抑或是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作為公共建築,其建築本身承載了大量的各式各樣的日常活動。建築的空間布局和面貌也會因為響應人民的活動而發生一定的變化,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這棟歷史建築上,在建築的頂樓,有一個占樓頂面積約1/4的現如今為餐廳的平房,這個類似閣樓的平房的存在似乎與建築本身的空間功能並不十分切合。但走訪調研告訴我們,正是這個平房和這個屋頂花園,讓居民和這棟建築產生了

【本文地址】